中 文 摘 要
人物紀錄片通常是借助對人物或人群工作和生活的記錄, 探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紀錄片中有著重要地位和獨特意義。隨著人物紀錄片的發展及受眾審美認知的提升,創作者不再只是單純地記錄某段影像。而是在尊重紀錄片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的前提下,日益注重“記錄”的主觀性敘事表達,即合理且巧妙地運用敘事策略進行故事講述。同時,人物紀錄片的創作者不再局限于展現名人名家的光榮事跡,也常挖掘普通人或邊緣人物的真實故事。例如研究者的畢業作品《默》,通過湯家倆姐妹的故事反映了聽障人士的就業和生活現狀。通過聚焦人物紀錄片《默》,從敘事學的理論角度切入,分析了該人物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的三個維度,即人物紀錄片中聲音元素、鏡頭語法和空間設置對敘事的積極作用。創作者可以通過聲音元素所建構的“引導敘事”,以音樂表達情感需求,以音響延展畫面信息,以解說搭建線性結構;同時運用鏡頭語法營造的“二元敘事”,以畫面構圖表征身份的平衡感,以鏡頭選取渲染情緒的“喜與憂”,以節奏變換烘托出喧鬧或寂靜的氛圍;不同空間的設置則建構了不同的“場景敘事”,因空間自身的意義屬性使得不同空間分別具有展現親情、體現價值和主動融入的功能。

關鍵詞: 人物紀錄片,聽障人士,敘事策略,敘事語言。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records of the work and life of the characters or the crowd, the character documentary usual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between people andnature, and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which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unique meaning in the documentary.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documentaries andthe improvement of the audience's aesthetic cognition, documentary creators no longer record a certain image in a simple manner. Instead, on the premise of respecting the objectiv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documentary, they are increasingly focusing on the subjective narrative expression of "recording", that is, to tell stories by using narrative strategies rationally and skillfully. Inthemeantime,the creatorsofcharacterdocumentariesareno longerlimitedtoshow the glorious deeds of celebrities, but also often explore the true stories of ordinary people or marginalcharacters. Forexample, intheresearcher'sgraduation project"silence"that reflectsthe employment and life status of the hearing impaired through the stories of the two sisters in Tang family. Focusing on the character documentary "Silence" and cutting in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this character documentary, that i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sound elements, lens grammar and space settings in this character documentary on the narrative. Through the "guided narrative" constructed by the sound elements, the creator can express the emotional needs with background musics, extend the picture information with sound effects and build a linear structure with narrator’s commentary; at the same time, use the "binary narrative" created by the lens grammar to represent the balance of the identity through picture composition, to render the emotions of "joy and worry" through arranged lens, to highlight the noisy or quiet atmosphere with rhythmic changes; the setting of different spaces constructs different "scenario narratives",because the space's own meaning attributes make different spaces have different function of showingaffection,embodyingvalueandbeingactivelyinvolved.
Keywords: Character documentary, hearing loss, narrative strategy, narrative language。
1 、緒 論
1.1、 研究背景。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受眾對影視作品的審美要求也日益提高。紀錄片從最初的少人問津發展到如今被越來越多的受眾喜愛,離不開紀錄片創作者對題材及敘事策略的創新。我國人物紀錄片的發展就具有一定典型性。從《十里長街送總理》上映開始,出現了《朱德》《鄧小平》《任弼時》《走近毛澤東》等一系列聚焦于偉人或英雄人物的紀錄片。隨后,《藝壇大家吳冠中》《數學大師陳景潤》《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等著眼于名人名家的人物紀錄片也相繼涌現。近些年,隨著人物紀錄片的發展及受眾審美的提升,紀錄片創作者們不再局限于從宏觀視角下展現偉人名家的光榮事跡,轉而開始挖掘微觀視角下普通人或邊緣人物的真實故事,如佟晟嘉的《大三兒》、程工和任長箴的《生活萬歲》、徐童的《游民三部曲》及鄭瓊的《出路》等。
在邊緣人群中,聽障人群值得關注。我國聽障人士的數量龐大,是各類殘疾人數量的第二大群體。作為特殊人群,聽障人士在生理、心理以及社會融入等層面與普通人或多或少有所差異。就業崗位稀缺、工作技能欠缺、人際交流困難等都是他們在就業時常常會遇到的問題。研究者的畢業作品《默》,以紀錄片的形式反映了一對聽障親姐妹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以期為受眾打開一扇了解聽障人群無聲世界的小窗口,從而讓社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理解。本研究則聚焦人物紀錄片《默》,從敘事學的角度切入,分析了人物紀錄片的敘事策略,即聽覺、視覺和空間語言在人物紀錄片中的有效調度和意義。
1.2、 研究意義。
就人物紀錄片而言,從敘事學的角度進行文本分析,可以有效地探討敘事策略對于實踐拍攝的指導意義。敘事策略的選擇對于突出影片主題,構建敘事結構,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等具有深刻意義。分析音樂、音響、解說等聽覺元素對于聲音語言的塑造,有利于加深創作者對于聲音語言的理解,從而使其在創作生產過程中,更為注重聽覺元素的運用與處理。由于本文分析的是聽障題材的紀錄片,因此,基于被攝主體的特殊性,研究者通過對于聲音語言特殊處理的闡釋,以期為今后關于聽障題材紀錄片的聲音語言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也為創作者創作此類型紀錄片的實踐生產過程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由于聽障群體不具備語言能力,所以此類題材紀錄片在聲音上并不能給予受眾充分的聽覺滿足。因此,創作者需要充分利用視覺元素來豐富畫面內容,增加畫面層次,以彌補聲音語言上的缺陷給受眾帶來的遺憾。從視覺元素著手,研究者除了對不同鏡頭類別的選擇以及節奏的把控進行了分析,還闡述了從人物在視覺構圖中的位置比例關系,反映現實生活中人物身份及其關系的敘事策略。這一策略可以使得創作者在鏡頭中交代人物身份及關系的手法更多元,而在已有的研究中少有提及。除此之外,分析空間的設置對于構建場景的意義,則有助于提高創作者在創作生產過程中對于空間設置的重視度,通過明確不同空間的功能與屬性,從而充分發揮各空間獨特的敘事效力。綜上所述,分析敘事策略在人物紀錄片中的使用有利于創作者更好地運用聽覺、視覺等元素進行敘事。因此,就這個層面上而言,研究人物紀錄片中的敘事策略對于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3、 文獻綜述。
人物紀錄片記錄的主體是人,按照題材大致可以分為宏觀敘事下的歷史文獻紀錄片,例如英雄、領袖、名家這類典型人物,以及微觀視角下的以普通人或邊緣人物為主體的紀錄片。 目前人物紀錄片的相關研究,主要從人文關懷、故事化以及剪輯技巧等方面著手,探討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各類實踐議題。
人文關懷與人文精神是人物紀錄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人物紀錄片是以“人”為主,若想拍好一部人物紀錄片,則需要在尊重客觀真實的前提下,專注于紀錄片中的“人”。呂軼琳認為當創作者將被攝者的地位放大化,而不是突出對被攝者的憐憫與同情心時,這便是對被攝者最大的尊重。[2]比如對于殘障人士生存狀態的紀錄,采用平民化視角來對人物進行拍攝,從而給受眾以平視的觀看視角,讓被攝者殘障人士能夠與受眾處于平等位置,進而體現創作者對于被攝者的尊重與關懷。
相較于其他類型的紀錄片而言,王瑩認為比起追求精妙絕倫的構圖,人物紀錄片則更注重體現人文精神,“將真實性、責任感作為核心” 。[3]人文關懷貫穿整個人物紀錄片的創作過程,在選題和前期策劃時就有所體現,對于大背景下小人物的選取,把人物作為主線,著重于展現他們的真實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4]將人文精神注入人物紀錄片,其傳播效果最為顯著,[5]因為受眾在觀看過程中,大概率能與創作者或被攝者之間產生共情,從而給其留下深刻印象。通常這類紀錄片的拍攝對象會以普通百姓為主,即使身份平凡,但他們身上的某些特質值得社會所關注與提倡,因此,這類紀錄片通常更能讓受眾產生共鳴,為受眾所喜愛。
人物紀錄片故事化也是已有的研究比較偏好所探討的議題,平鋪直敘的紀錄片過于平淡,沒有鮮明的節奏、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這類紀錄片往往欠缺吸引力。朱建德認為若要增加人物紀錄片的傳播效果,就應當有故事化創作理念,“題材選擇要有地域性和典型性、結構安排應有情節和矛盾沖突、敘述形態需以同期聲為主”。[6]對此,孫兵華也持相同意見,他認為在創作過程中,人物紀錄片的創作者不僅僅要強調“人”在整個紀錄片中的重要性,同時也要高度重視故事情節的發展與走向。因為人物紀錄片所想傳遞的思想與價值觀是需要人物借助于整個故事情節的助推從而表達出來,[7]因此,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故事情節的設置是人物紀錄片故事化呈現的兩大核心元素。
毋庸置疑的是追求紀錄片的故事化的前提是建立在尊重紀錄片的真實性之下的,所有的故事化敘事手法是在不違背紀錄片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得以實現。因此,平衡好紀錄片的紀實性與故事性需要把握好一定的“度”。許蕊提出,“在紀錄片當中紀實性一直是內核,而故事性是外衣,起到的是輔助作用。”[8]若要實現紀實性與故事性的平衡,就需要在前期調研以及拍攝過程中,深入了解拍攝對象的人物性格以及背景,且創作者全程都要控制好自我介入的方式與程度,以免發生因介入過多而導致失真的問題。
除此之外,關于人物紀錄片的研究在攝像與剪輯方面也有所側重。無論是在何種影視作品中,攝像與剪輯都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好的攝像與流暢的剪輯是人物紀錄片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攝像對于塑造人物形象有著重要意義,向馳提出,“人物是彰顯紀錄片靈魂的重要因素,只有做好人物行為與感情的拍攝,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觀眾的感同心理。”[9]因此,在前期調研時,創作者根據拍攝腳本以及影片主題對人物進行篩選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除此之外,剪輯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影片的成敗。因為主題的彰顯、思想的表達以及情感的傳遞最終都將通過剪輯來完成。所以在后期剪輯時,創作者需要從眾多瑣碎的素材中跳脫出來,站在一個更高更全面的位置來對素材進行分類剪輯,在遵循被攝者長久以來保持的生活規律以及心理狀態的前提下,通過藝術化的剪輯方式,將零散的素材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現。
劉華、韓華立、冷偉提出“攝影師應當具有編導的思維和超前的剪輯觀念”,[10]因為鏡頭是最具說服力的武器。而不同類別的鏡頭有著不同的敘事效果,因此對于不同類別鏡頭的選取十分考究,例如長鏡頭所帶來的真實感;特寫鏡頭所帶來的情感共鳴以及運動鏡頭所帶來的審美效果等都可以成為創作者敘事的工具。巧妙利用不同類別鏡頭的特點與優勢,將有助于確保人物紀錄片敘事的完整性、生動性及感染性。 對人物紀錄片敘事策略的研究除了以上所提及的部分以外,還有研究者指出,在人物紀錄片的前期策劃中,關于做好人物前期調研,可以從人物的色彩、重量、矢量三個維度進行全面的評估與分析。[11]其優勢在于可以更全面地掌握人物的背景信息,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而尋找有利于表達主題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故事及情節進行整合。
綜上所述,目前已有的關于人物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尤其在理論創新上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在人物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方面,以往研究主要以普通人物以及經典人物紀錄片為案例,而較少關注以類似聽障人士這類殘障人士以及其他邊緣人物為主體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可以為將來關于聽障群體的人物紀錄片敘事策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意義。
【由于本篇文章為碩士論文,如需全文請點擊底部下載全文鏈接】
1.4、作品綜述
1.5、研究方法
2、“引導敘事”建構中的聲音元素.
2.1、表達情感需求的音樂
2.2、延展畫面信息的音響.
2.3、搭建線性結構的解說
3、“對立敘事”建構中的鏡頭語法
3.1 、平衡與失衡:構圖中的身份表征.
3.2、快樂與憂郁:鏡頭中的情緒渲染
3.3、喧鬧與寂靜:節奏中的氛圍營造
4、“場景敘事”建構中的空間設置.
4.1、客廳與陽臺:家庭空間的親情展現
4.2、吧赫與元味:工作空間的價值體現
4.3、地鐵與餐廳:休閑空間的主動融入
5、 結 論。
紀錄片真正的價值不僅局限于視覺層面的審美愉悅,它更像一面鏡子,觀照人類社會,喚醒我們對于人與自然、人性與社會的思考。一部好的紀錄片需要擁有一定的社會價值,能夠引發受眾關注某一文化、某一現象,亦或是某一群體。紀錄片《默》真實地反映了當前聽障人士的生存就業狀況,湯家姐妹積極努力、有愛且快樂的形象顛覆了我們對聽障人士的刻板印象。盡管生活圈子狹小,但她們依然能在有限的空間內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與快樂。倆姐妹漸漸主動地融入社會,而社會對她們的態度也日趨包容與接納。聽障人士等殘障群體的社會融入現狀,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當今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紀錄片中所呈現出的她們對工作的那份積極與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創造,或許更能體現新一代聽障群體的成長與蛻變。
本文結合畢業作品《默》詳細地闡述了三種敘事建構策略在創作實踐中的具體應用,闡明了人物紀錄片中視聽元素的運用及空間場景的設計等敘事手法對于敘事的真實性、生動性、完整性、故事性的積極作用。通過分析發現,在人物紀錄片中聲畫語言是相輔相成的,聲音因其集中度高,指向性強的特征,可以形成“引導敘事”。一方面,就聽覺層面而言,音樂的匹配有利于傳達畫面情感;音響的保留有利于增強畫面立體感;而解說則有助于畫面敘事的完整性及邏輯性。另一方面,從視覺元素角度出發,長鏡頭與音樂、音響的配合更有利于增強鏡頭的立體感和真實感;而畫面節奏的控制則可以通過音樂的剪輯得以實現。同時,通過“二元敘事”的角度對畢業作品《默》中鏡頭語法的解析,揭示出人物紀錄片可以通過營造敘事元素的“二元”對立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易引起觀眾的共情,方便其走入片中人物的生活中。而“場景敘事”中的空間作為聲畫敘事的一部分,因其信息內容的即時呈現和相對靜止的特征,成為了聲音和畫面敘事展開的承載,觀眾可以在某一場景下不斷解讀場景空間和空間中聲畫信息的互文意義,這種解讀亦是對聲畫元素敘事建構的補充和強化。因此,在人物紀錄片的敘事過程中,創作者應靈活綜合運用視聽元素,以達到鏡頭敘事的最佳效果。盡管本研究在理論深度及創新度方面還有待提升,但研究者從敘事學的角度,分析人物紀錄片的敘事策略,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希望通過本研究的個案分析,為將來人物紀錄片敘事策略的相關創作和研究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