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推行,新一輪的高中教材改革已經到來,2019年秋季學期起,全國各省(區、市)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目前全國選用最多的新版高中化學教學用書是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普通高中化學教科書》(簡稱"人教版"),人教版是在2017年版的"課程標準"指導下編寫的。2020年前,江蘇、浙江等地區使用的是江蘇教育出版社編寫的高中化學用書(以下簡稱"蘇教版"),蘇教版以國內教材體系為基礎,借鑒了美國教科書《化學·概念與應用》的特點編撰而成,現有的蘇教版在內容編寫上仍走在改革前列。本文以新編人教版和現有蘇教版兩種教材進行對比分析,以"離子反應"為例,對新人教版與蘇教版教材對比分析,研究新版教材的特點,為教師使用和研究新教材提供幫助。
一、知識點編排比較
兩本教材的編者編寫思路不同,知識點編排存在一定差異。表一為人教版和蘇教版教材"離子反應"知識點編排情況的對比。
表一人教版與蘇教版"離子反應"的知識點編排比較
人教版在高中化學學習的初始階段就介紹了電解質、電離、離子反應,因為方法原理類知識的學習能夠對后期元素化合物的學習有指導作用,在選修四課本中將學習要求提高到對強弱電解質的區分、弱電解質的電離和離子反應。知識難度的編排有一定梯度,把難點剝離開來,放到學生有一定的化學基礎之后再來學習,體現螺旋上升式的學習過程。蘇教版在必修1專題一先介紹了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電離和電離方程式的概念,然后進入氯、溴、碘、鈉元素化合物的學習。在學生有一定的元素性質積累之后,在專題二繼續學習強弱電解質和離子反應,利用剛學習的碳酸鈉相關反應來揭示離子反應的本質,將概念原理類知識分散排布在元素化合物知識中,降低了知識的難度。選修四再次提及強弱電解質,隨后引出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兩種版本都通過分級遞進的方式編寫"離子反應"一節,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心理特點。但是蘇教版在必修一和選修四中都介紹了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存在重復編排的情況。強弱電解質是難點,與離子反應同時學習時,學生普遍反映難度較大,新人教版把電離、電解質、離子反應編在一起,把強弱電解質放到選修四,既保證了邏輯的連貫性,為后面的元素學習做好鋪墊,降低了初學時的學習難度,相對更合理,新人教版只強調電解質,沒有直接給出非電解質的概念。
二、課堂導入的比較
人教版以特殊情境導入,結合生活常識創設情境---給電器設備通電時,濕手操作容易發生觸電事故,這是為什么呢?引導學生思考。觸電是由于手與電接觸,手上的物質主要是鹽和水,鹽和水是否導電?由問題設計實驗方案,測試Na Cl固體、KNO3固體和水的導電性以及形成鹽溶液的導電性,引出電解質的概念。Na Cl固體、KNO3固體和水不導電作為對照組,與Na Cl溶液和KNO3溶液導電形成對比,實驗方案更嚴謹。蘇教版以問題導入,提出問題:等濃度的不同電解質溶液導電情況是否相同。設計實驗進行同濃度的HCl、CH3COOH、Na OH、NH3·H2O溶液導電性測試,引出強弱電解質的定義。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首要環節,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科學家尋找自然規律都是以問題為出發點。人教版采用情境式問題導入,提出的問題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與"離子反應"緊密相關,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化學概念,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通過科學思維實現概念的自主建構。而蘇教版采用較傳統的問題導入,與日常生活聯系不緊密,人教版結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從化學角度去解決社會問題,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素養。
三、內容編排比較
圖1 人教版"離子反應"內容編排圖
人教版以"濕手為什么會觸電"引發學生思考,為了研究問題,教師會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后得出實驗結論,以實驗結論為基礎,聯系初中已有的知識構建電解質的概念,從電解質的角度解釋了濕手觸電的原因。然后,教材基于實驗證據問題延伸:為什么Na Cl、KNO3等電解質在干燥時不導電,而溶于水或熔化后卻能導電呢?教材通過分析Na Cl固體、Na Cl固體在水中溶解、Na Cl固體受熱熔化等粒子的運動情況,從微觀角度對延伸問題做出解釋,同時輔以相應的微觀過程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和構建電離模型。在此基礎上引入電離的概念和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并從微觀角度引導學生通過電離產生的離子認識酸堿鹽的本質,離子反應以Na2SO4稀溶液和Ba Cl2溶液混合實驗引出,結合實驗結果,教材分析了混合前后的微觀粒子,由此得出離子反應的概念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通過學生對4個中和反應化學與離子方程式的差異對比分析,得出離子反應的特點。從微觀角度分析復分解反應的實質和發生條件,將離子反應推廣到其他反應類型,提出離子反應的廣泛適用性,內容環環相扣,聯系緊密。
圖2 蘇教版"離子反應"內容編排圖
蘇教版教材提出溶液中的溶質一般以分子或離子狀態存在,聯系初中所學和圖像分析提出電解質和電離的概念。通過介紹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得出酸堿鹽的本質,若無電離方程式的為非電解質。對等濃度的不同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是否相同的問題進行導電性測試,由結論引出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現象和強弱電解質的概念,交流討論得出離子反應,通過信息提示介紹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規則,然后通過離子方程式的小練習,陳述離子方程式的特點、水溶液中發生化學反應的本質和發生條件,整體思路清晰,知識點完整。
四、人教版教材的特點
教學內容:重視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人教版在合理的情境創設下,引導學生動手實驗并構建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通過科學思維實現概念的自主構建。蘇教版以初中已有知識為起點直接給出電解質概念,學生的活動可以推進學生對化學電離模型的理解,有利于運用認知模型來描述、解釋和預測物質及其變化的可能結果。新教材引導學生自主建構電離概念的這種模式,凸顯理論概念建構過程中的素養發展功能。
教學過程:重視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人教版以學生為出發點,在分析復分解反應實質時,通過學生思考與討論化學與離子方程式的差異,得出離子反應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微觀視角分析復分解反應的特征,強化了宏觀與微觀結合分析問題的邏輯能力培養。蘇教版在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練習后直接得出離子反應的特點和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傳授型教學。相較而言,人教版以多個相互關聯的問題為線索,指導學生思考,難度層層遞進,更適合學生的自主學習。
實驗操作:重視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人教版較之以往的國內教材,在編寫實驗時有一個亮點:增加了與實驗有關的安全圖標,"離子反應"實驗涉及護目鏡的使用、用電安全、實驗后肥皂洗手等注意事項,讓學生意識到化學實驗的開展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做好安全防護。放眼目前,國內的課堂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很少能見到護目鏡等安全防護措施,尤其是有些實驗(如鋁熱反應等)反應劇烈,課堂演示時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做好安全措施很有必要,"課程標準"也提出提高學生安全意識,樹立科學防范意識,形成良好的實驗工作習慣。對化學實驗而言,做好安全防護工作不僅能使化學實驗增加儀式感、濃厚化學氛圍,也是培養學生安全意識的過程。人教版教材在附錄I介紹了實驗室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和常見廢棄物的處理方法,這些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知道在實驗室中萬一遇到安全事件的應對方法。附錄II介紹《化學品分類及標記全球協調制度》等標識,提醒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注意安全,遠離危險,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應慢慢培養安全意識,走入社會后也能時刻注意自身安全,工作中遵守安全生產規則。
圖文編排:圖片豐富,直觀形象。化學基本概念的抽象性往往會成為學生學習的阻力,就電離概念而言,人教版使用了5張圖展示物質微粒狀態,而蘇教版僅使用了1張圖。通過圖片、媒體材料、模型、探究實驗等各種直觀手段的應用,學生可以從中立刻了解有關概念的某些信息,有助于概念的內化,在概念形成階段加強教學的直觀形象性,幫助學生感受并深化理解有關概念,培養化學思維。
課后習題:基礎題型延續,內容更創新。習題對學生學習起著引導、理解、鞏固的作用,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情況的書面考查方式,習題的變化還可以洞察新高考發展趨勢。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人教版在習題編排上有很大變革。首先,習題多以生產、生活情境為素材,拉近化學與生活的距離,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其次,從題型上看,基本題型不變但開放型和實踐型習題如實驗探究、實驗設計、調查、實踐等明顯增多,這類習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由"機械式接受"向"主動探究"發展。同時,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再次,一題多解題型的增加,打破了學生的固定思維,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精神。最后,素材選取上更傾向于以節能減排、高新科技等為背景,有助于展現現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發展的成果,培養學生綠色化學、科技化學的價值觀。
人教版與蘇教版相比知識體系大致相同,在教材導入方式、知識點順序編排、內容選擇、習題等方面略有差異。人教版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還注重學生對其他方面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新教材的對比研究對教學有幾點啟示:(1)課堂教學要統籌安排化學概念與"情境-問題-活動"的關系,圍繞化學核心概念給學生創設適合的真實情境,從情境中引出問題、創建活動研究問題、發展化學學科素養解決問題。(2)開展以化學實驗為主要手段的多種探究活動和社會實踐,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用化學思維和實驗手段來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3)在實驗操作中應注意安全防護,培養學生安全意識。(4)多關注社會問題和科技發展,積累生活素材,給學生更好的課堂呈現,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