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反思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非師范類新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教學反思可以提高教師的道德修養,增長教師的教學智慧,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非師范類新教師可以從課堂教學、評價語言、作業布置等方面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助推自身達到專業成長。
關鍵詞:教學反思; 非師范專業新教師; 教師專業成長;
Abstract:Teaching refle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non-normal new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 can improve teachers' moral accomplishment, increase teachers' teaching wisdom, and enhance teachers' research ability. New non-normal new teachers can transform their teaching methods in terms of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language, and homework assignments to promote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Keyword:Reflection on teaching; Non-normal professional new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一、什么是教學反思
反思是一個人持續發展所必備的素質之一。一個人只有學會反思,才能不斷修正錯誤,不斷提高。一名教師,要想達到較高的專業發展程度,具備一定的反思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作為思考的對象,積極主動地對自己的決策、行為、方法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不斷進行審視、分析、檢查、評價、反饋、調節。學會教學反思是一名教師向優秀骨干教師發展的核心要求之一。
二、為什么寫教學反思
著名教育學者葉瀾指出,"一名教師如果只是寫一輩子教案,是難以成為名師的,但是如果能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則有可能成為一個名師".可見,教育教學反思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學反思可以提高非師范類新教師的道德修養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不僅只是做教書育人的工作,更是一個家庭的托付和希望。非師范類新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心理準備明顯不足,沒有做好當一名教師的心理準備,需要進一步堅定職業理想。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依據《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對自身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和調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二)教學反思可以增長非師范類新教師的教學智慧
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促進教師成長和提高的過程。非師范類新教師入職前沒有經過崗前實習培訓,缺少文本解讀、教學設計和課堂生成等實踐性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及時、系統地進行教學反思,對課堂的成功、精彩之處進行梳理總結,對發現的失誤和不足之處要反省剖析,并明確改進的方向。通過教學反思豐富和發展自身的實踐性經驗和理論性知識,增長教學智慧。
(三)教學反思可以提升非師范類新教師的研究能力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教師的科研能力成為優秀教師的必備素質。作為非師范類新教師,要想提高科研能力,必須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發現典型問題和事件,并進行專項研究,從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學反思能在潛移默化中使教師的科研能力得到培養和提升,為成長為"研究型"教師和"創新型"教師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怎么寫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沒有固定形式,教學反思可以提綱挈領地列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成敗得失,也可以在教學設計相對應的地方加以批注和評述,還可以抓住教學實踐中的典型事件進行深入的剖析總結,展開專項研究。對于非師范專業新教師來說,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針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回頭式的自我診斷和自我評價,以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
課程內容是決定一堂課堂教學效果的根本。大多數非師范類新教師入職前沒有經過崗前實習培訓,缺乏從事教育教學的實踐性知識,教學過程往往過度關注自己所備的教學內容是否能夠毫無遺漏地傳遞給學生,反而忽視了課程內容的合理性和學生的接受度。教學完成后,教師應從課堂整體反思師生交往情景是否和諧、教學目標是否得到落實、教學重難點是否有效解決、教學策略的應用是否得當等。如《南轅北轍》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故事內容,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并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但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學生表現興趣不高,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教學變成了一堂乏味的語文知識灌輸,沒有有效解決感知形象的教學重點。在課后,教師要及時反思備課內容及應用策略,發現在這則寓言中的人物對話沒有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提示語,所以學生難以感知人物的情感變化。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添加一個語言訓練點,就是在對話前面添加適宜的提示語,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語言、運用語言、品析語言,通過豐富的提示語幫助他們更輕松地、更順暢地入情入境,短短的小寓言故事也讀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
(二)對評價語言進行反思
課堂評價語言是教師對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價值判斷,是課程教學的一個有機構成環節,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教育手段。非師范類新教師由于缺乏評價機智,往往會為了評價而評價,而且評價語言單一。因此,在完成教學后,教師要反思自己的課堂評價語言是否真正具有激勵性、針對性和導向性。
我在剛入職時的課堂上,不論學生回答得好壞,一句"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貫穿全程。其實這樣的激勵與學生實際付出的努力不一致,浮夸的評價不僅難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反而會增加他們的自卑。反思過后,我在每堂課的教學中都會注意課堂評價語言的具體性與導向性。如在教學時,學習到了"落英繽紛"這個詞,雖然學生對詞意有所了解,但也是囫圇吞棗。這時,一名學生望著窗外紛紛飄落的白色花瓣,興奮地說:"老師,落英繽紛!"我及時作出評價:"你真是個有心的好孩子,語文學習就應該聯系生活。"對此,其他學生也不住地點頭。這樣的評價讓學生知道了語文學習要密切聯系生活的道理。
(三)對作業布置進行反思
隨著課程改革的浪潮逐步推進,作業布置已經不再是簡單機械的知識堆砌與重復,課后作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任務。部分非師范類新教師對作業布置理解片面,認為只是課堂學習的鞏固和延伸,忽視了學科整合和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布置作業時,教師要反思這樣的作業布置能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否拓寬學生的視野,發展他們的實踐能力。基于這樣的反思,在今年的母親節到來之際,結合班級實際,我設計了如下作業:主題"我的好媽媽":1.我眼中的好媽媽:用心為自己的媽媽畫一幅肖像畫。2.我筆下的好媽媽:用筆描繪媽媽的身影。3.我心中的好媽媽:和爸爸等家庭成員一起尋找媽媽的十大優點。4.爸爸心中的好媽媽:采訪爸爸,讓爸爸談一談他心中的媽媽。此項作業的設計既體現了整合的學習理念,實現學科的融合與鏈接,也充分關注到孩子內部動力的生成。在活動中,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密切了親子關系,也培養了他們信息的提取、選擇、整合能力以及謀篇布局、圖文結合等規劃協同能力,學生的學力、思維、情感、精神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生長。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時刻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總結和反思,只有堅持教學反思,才能有效幫助非師范專業新教師快速成長。
參考文獻
[1]查曉虎。教師專業發展:路徑與策略[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0)。
[2]楊曉。教師專業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