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和出口國,而國有紡織企業占據著主導地位,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及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匯率穩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通過對國有紡織企業行政管理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國有紡織企業行政管理的相關策略,為國有紡織企業的行政管理改革提出參考建議。
關鍵詞: 國有紡織企業; 行政管理; 改革策略;
1 、國有紡織企業行政管理改革的現實背景
1.1、 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要求
我國的國有企業,是在建國之后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的經濟組織。長期以來,國有企業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主要表現。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國有企業開始逐步進行市場化的改革,通過改制來不斷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以便在新的經濟環境下,依然能夠體現出對經濟的主導作用。行政管理是企業的中樞,企業的改革發展首先就是對行政管理模式進行改革。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年9月中旬印發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從改革的總體要求到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環境條件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對于國有紡織企業來說,要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的政策,全面深化企業改革。只有加強國有紡織企業的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全面地落實政府的指導意見[1]。
1.2、 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樣的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與其他多種所有制經濟模式共存,國有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就紡織業來說,在改革開放之后,除了傳統的國有企業經過改制,成為其他模式的所有制企業之外。一些民間資本也相繼開展紡織領域的投資經營活動。尤其是在浙江、江蘇一帶的民營紡織及服裝企業迅速發展,形成現代化的大型民營企業。在面對迅速崛起的民營企業,國有紡織企業不得不參與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有企業對生產原材料的絕對優勢已經不存在,民營企業通過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迅速地搶占市場。尤其是紡織業下游的服裝行業,民營企業通過技術改革與創新,建立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具有很大的競爭力。在這樣的經濟發展趨勢下,國有企業必須通過自身的改革管理,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經營管理模式。
1.3 、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需求
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有企業的生產和銷售都是服從國家的統一調配,企業之間沒有競爭關系。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國有企業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變,除了必要的物資調配之外,國有企業也進行相應的改革,國有企業需要在市場的環境下自負盈虧,與其他同行業的企業開展競爭。因此,國有企業也需要通過內部的改革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對于國有紡織企業來說,除了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的優勢之外,最突出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對紡織技術的創新能力。國有企業擁有大批優秀的人才,這些人才資源需要充分地將自身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企業的創新能力,才能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 、國有紡織企業行政管理的問題分析
2.1、 計劃經濟影響深遠
國有紡織企業大都是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其行政管理模式具有很強的計劃經濟特點。在計劃經濟時期,這種行政管理模式有著天然的優勢。首先,這種行政管理模式可以與政府機構產生有效的對接。設置定期的生產和銷售任務,直接分配到企業的各個車間就可以完成。國有紡織企業的行政管理,很大程度是針對企業的員工和組織形式的管理。在改革開放之后,盡管國有企業進行市場化的改革,行政管理模式也呈現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管理風格和方式依然存在,許多行政管理負責人的計劃經濟思維根深蒂固。這種思維對于企業的行政管理改革以及生產和經營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不僅會降低行政管理的效率,還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與改革,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失去競爭力。
2.2、 缺乏對市場情況的把控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經營和發展都要以市場為基準,按照市場的需求來進行相應政策調整。國有紡織企業,在保證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之外,也是需要對市場做出精準的把控,才能提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營策略。而目前國有紡織企業在行政管理中,還是偏向于內部制度管理,在市場把控方面沒有過多的投入。即使是企業內部建立了市場部門,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和效果。國有企業的市場經營,大都還是依靠前期的資源積累以及企業管理者的個人關系,沒有真正地深入市場經濟中。這種現狀最終會導致企業因為缺乏對市場的把控,而被市場所淘汰,或者是缺乏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在生產和技術上逐漸落后于同領域的其他企業。
2.3、 行政管理的方式較為傳統
國有紡織企業的行政管理相比于一些新興的民營企業來說,管理的方式較為傳統。主要表現在,國有紡織企業的機構冗雜,人員較多。行政管理的各個部分之間相互掣肘、推諉扯皮。部門機構臃腫,責任不夠明確。這樣的行政管理機制不僅浪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也使得管理效率不高。基層的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上層的意見不能及時傳達。長期下去,會使基層員工對企業整體產生負面的情緒,導致人才流失。同時,行政管理消耗企業過多的資源,成為企業發展改革的重要制約因素。尤其是一些裙帶關系引起的人事組織問題,使得企業的行政管理無法正常有效地進行,企業的改革措施也無法得到很好的落實。
3 、國有紡織企業行政管理改革策略
3.1、 建立現代化的行政管理理念
國有紡織企業的行政管理改革,首先要建立現代化的行政管理理念。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要充分重視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夠正確地對待本企業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在國有紡織企業的行政管理建設中,要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深入貫徹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相關政策和指示。另外,也要積極向業內其他企業和組織學習,引入現代化的行政管理理念和方式。通過建立一系列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來提升企業的行政管理效率,加快企業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尤其是在面對日益復雜的市場競爭時,企業內部的行政管理成為企業贏得市場競爭的重要因素。一些民營紡織企業,通過建立現代化的行政管理理念,極大地促進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成為了行業的領軍企業。國有紡織企業在這方面,應該積極地向現代化的民營企業學習,建立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增加企業自我革新和發展的動力。
3.2、 加強對紡織行業市場的把控
國有紡織企業在進行行政管理改革中,要充分地重視通過內部的行政管理機制,來建立對市場環境的把控。首先,在行政管理中,要成立專門的市場部門,收集市場信息,拓展市場資源。這樣才能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不斷地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其次,在企業的行政管理中,要將市場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方向,每個行政管理人員,都要建立市場經濟的理念,將企業的利益與個人的利益充分地融合。最后,要加強對行政管理人員的安排和調整。對于市場部門,要拓展人才聘用的渠道,通過高校及社會招聘,來吸收先進的人才。同時要杜絕人力資源管理中的裙帶關系,實現規范化的人才選拔機制。
3.3 、引入信息化的行政管理方式
在國有紡織企業的行政管理中,要加強信息化管理手段。首先,國有紡織企業要積極向其他的民營企業學習,尤其是一些現代化的互聯網企業。盡管這些企業與傳統的紡織企業在業務上有很大的區別,但是行政管理的內容基本上是相符的。這些企業依靠高效的行政管理機構,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為大型的經濟組織。傳統的國有企業具有很大的優勢,若是能夠在行政管理機構的改革中,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必定會極大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2]。其次,國有企業人員眾多,尤其是國有紡織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這種企業在行政管理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來進行企業職工的管理。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主要針對的就是這種問題,能夠通過信息網絡技術,實現精細化的管理,節約管理成本,提升經濟效益。
4 、結語
國有紡織企業,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是十分普遍的,也是當下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在未來的市場經濟發展中,企業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除了國有企業之間的競爭之外,民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也是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國有紡織企業必須通過自身的改革創新,建立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系,才能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發揮出國有企業的優勢和特點,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從而發揮出國有企業在國家經濟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良忠.國有紡織企業改革創新思考[J].中外企業家,2018(12):24-25.
[2] 王萍.淺談紡織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與ERP的運用[J].現代商業,2020(21):174-175.